日前看到其他吉他手網友在社團裡發文提及,關於一萬小時的練習,假設每天練八小時或者三小時…約略需要幾年時間可以練成。

 

Case 1 _ 一天8小時 / 約3.5年

Case 2 _ 一天3小時 / 約略9年

Case 2 _ 一天1小時 / 約略27年

 

然而,真的能夠支持那麼多年嗎?別說27年,持續九年確實也難度頗高呢!我想起在教學過程裡,看著學生們一天天成長,對這一萬小時格外有深刻感受。

 

細微巨觀差異累積而成的巨大變數

假設以每天練習三小時來說,微小的差異好比,真的每天都能「持續專注練習三小時」嗎? 假設阿中跟阿標都一樣每天練琴三小時,阿中三小時有80%的時間都有極高專注度;阿標卻只有30%時間能夠維持專注。長年下來即便其他各方面條件類似,也會有極大差異。(大概只需要半年就會看到兩人彈奏上非常非常明顯差異)

 

較大的差異又好比,練習系統的設計上的差異。。好比阿中每天80%時間安排很扎實的picking /cutting / 各式指板音階 / 跟著節拍器的基礎練習,只預留20% 隨興練練喜歡的歌曲;而阿標則反過來,僅使用了20% 時間練習一些基本功、另外80%拿來即興或者練自己喜歡的歌曲。(只需半年就會看出來兩位吉他手差別很大、並非孰優孰劣、不同系統方式會培養出不同路線的吉他手)

 

所以我們得到一個簡單結論,即便對同一個吉他手來說,給予不同的練習系統,在跳到某段時間去檢視成果,會有完全不同的彈奏結果被呈現出來。就像 A.一個專注在shredding solo練習 / B.一個完全專注在藍調領域,的AB兩種練習方式,你想像一下,不難感受到,經過三年後,AB兩者差別會有多大!!!

 

小小天才不需要一萬小時

想像一個吉他手養成,假使先經歷過六年的木吉他彈唱訓練。然後再進入到電吉他領域,經過兩年扎實練習後,他彈出了頗具高難度的電吉他演奏曲。所以我們已一個簡單的結果論,說他在練吉他後累積八年辛勤練習,才走到了練好比 For the love of God / 這首頗具難度的電吉他演奏曲。

 

但如果這個吉他手,他沒有選擇從木吉他開始,他直接練電吉他,並且很明確告訴他的老師,他就是要練For the love of God這首歌。所以他的老師為他設計一連串的基礎練習,讓他在接觸電吉他後僅僅滿2年就有資格去挑戰這首演奏曲,有沒有可能? 這是有極大可能的,只要學生真的能做到每天練習三小時以上,加上學生自身一定條件以上(肌肉反特條件協調性在中位數以上),這是有極大可能的!!!

 

當我們說 :「哇!只花了兩年就練成了人家八年才練的東西」

 

這是完全不客觀的。因為兩者,在音樂領域耕耘的區域是完全不同的!。彈唱有彈唱的難度,有他要克服的協調性。木吉他的彈奏與電吉他彈奏在音色掌控上有很大差異絕對不能只用「能不能彈某首歌曲」去衡量一個人的音樂能力。

 

所以一個八歲孩童,他確實有可能只經過三千小時練習,就練好一首驚人的歌曲。但那能量仍不能跟一萬小時混為一談。我想也是過於草率地去下一個結論「有極高天分可以不需要一萬小時便達到頂尖程度」。

 

更多人忽略,孩子如果願意練習,他的心思其實是比大人純粹也不容易有雜念或負面思考。她不會想說,練這要幹嘛,能當飯吃嗎? 大人要他練,他就練!大人鼓勵他,他就開心有成就感。加上他自己如果對音樂有一定程度喜愛,他們反而不會有信心上面的問題。

 

如何定義超凡彈奏音樂能力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從上面的木吉他或電吉他的例子,我們很清楚可以看到,要衡量一個吉他手的能力的面向是很廣闊的。彈唱協調度、拍子準度、即興能力、樂譜視譜彈奏、不同音樂風格的掌握能力、面對新東西的學習速度、溝通能力…… 這部分網路上有很多相關文章。有興趣朋友可以自行搜搜,隨便一篇,字數應該都會超過我這篇,哈!套句天地會陳進南說的「這不過是絕世武功目錄」,練吉他也要有一樣覺悟!

 

但這些音樂能力的差異,使得我們在定義所謂的超凡上面,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可能性與「不可比較性」。簡單說,當阿中跟阿標兩個吉他手同時練習超過一萬小時,我們很難比較,阿中是否比起阿標更為卓越。甚至,阿中確實地練了一萬兩千小時,阿標只有練一萬小時,即便差距兩千小時,恐怕也很難比較。

 

這個邏輯有點像,一所大學決定以筆試+面試決定要不要錄取學生時,該怎麼設計面試與筆試項目? 要怎麼設計才能真正的囊括、準確精準地衡量學生的能力。但,不管再怎麼用心設計,還是可以找到某個角度去質疑其客觀性!

 

 一天建議不要練琴超過四小時

雖說每天練習越久,可以越快地抵達高手彼岸,針對樂器的練習,有許多專家並不建議每天練琴超過四小時。原因是,人的大腦的專注力,以及身體肌肉能夠承受的平均中位數,約略落在這個地方。

 

Steve Vai 也曾說過,他覺得自己有怪力,可以每天練習吉他甚至長達10幾小時而不會受傷。但說實在的,這樣的人並不多見。由於面對一萬小時,動輒是數年的練習,一旦受傷、肯定會拉長整體時程,所以盡可能不要受傷,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這還是跟個人身體先天條件有關係。務必要非常謹慎去設計自己的練習長度。以不受傷為優先前提。三小時、四小時、五小時,或練兩小時分三次等等,不同人肯定會有不同狀況。

 

 時間的變數 環境的變數

以一萬小時的練習作為設定,卻沒有要以音樂為職業志業的狀況比較少見。畢竟都投資那麼多的時間了!倘若時薪150算,時間成本也付出150萬了!(?好像沒有很多 XD)

 

人難免會有恐懼,花了那麼多時間練習,真的練成絕世武功有用嗎?你花三年五年掃弦,人家30秒就用Midi音源編出來一模一樣東西了!

 

經年累月的練習,就職場來說最高的風險就是環境變異。倘若練成絕世武功要歷經十年的夙夜匪懈,那麼誰能預期,十年後,一個彈得超好的吉他手,他的生存空間會比今天少多少? 連下半年我們都看不準,能看十年後。

 

以前我們常開玩笑說,幾年前你會知道FBIG… 現在我們則說,六個月前你能預期到武漢肺炎會演變到今天這麼恐怖?? 再這樣下去不小得有多少企業要停班停薪停工停經時局變革變化太快。在未來變化的速度只會更快。

 

若以仰靠彈奏能力謀生,面對練習,務必要求系統性、進步速度、更有彈性、更著重應用面與市場需求的接軌。只是一昧地悶著頭練琴,時間一拉長,在生存能力上會面臨很大風險。

 

 最艱難的其實是信念

持續地練習十年,是漫漫長路。學生時期孩子為什麼容易做到。因為他們選擇相信老師或家長,就是這樣練就對了!一邊練琴一邊念書,比起身邊同學一樣迷惘一樣迷茫,那反正就多了個彈琴的本事也不錯。

 

對出社會的上班族就不一樣。你投資一萬小時,假使是投資在寫軟體呢? 若是去練習寫code? 若是投資在怎麼樣行銷下臉書廣告呢? 會不會產生更好的效益? 選擇練吉他,衡量實用性跟效益,絕對會有選擇的疑慮。

 

練到了第三年第五年,時不時就會有一些煩心的想法層出不窮,像是誰誰誰彈得多好也沒混得多好、誰誰誰才練多久就多強之類各種負面思維、比較心態,都會阻礙每天練琴的平靜與持續態度。那才是最難的部分。

 

怎麼樣在每個階段不斷不斷地突破一道又一道的牆,在這個歷程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不同的瓶頸,每個人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艱辛,也會各自有不同的克服方法。但說真的,跳脫吉他手或樂手這一行,又有哪一行不辛苦、又有哪一行沒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艱辛呢? 是吧!

 

如果彈吉他是那麼得開心,那麼吃點苦,咱們也是甘願的對吧!

 

OK, 辛苦大家看完這嘮叨長文,結論很簡單 :

看完一萬小時的一本書容易,做完一萬小時的練習困難!

 

所以囉,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練習,就從今天開始吧!

 

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orock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